在先前测试中股票配资真平台,该武器初速已达约2230米/秒(即6.5马赫)。
日本近日公布了9月10日其舰载轨道炮在试验舰"飞鸟"号上进行实弹射击的新影像,标志着该国为自卫队研发定向能武器的努力取得重大进展。防卫省装备厅(ATLA) —— 负责研究、采购与技术支持的国防部门 —— 表示今年六月至七月初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支持下完成了此次舰载轨道炮测试。这是日本首次公开实际舰艇搭载轨道炮进行射击的影像。
全球首款20兆焦耳巨型轨道炮
这支舰队研发司令部将"飞鸟"号作为技术验证平台进行运营。装备厅在日本主要舰炮制造商之一日本制钢所的技术支持下主导该项目。日本于2016年正式启动电磁轨道炮研发计划,2022年开始实弹测试。早期研究聚焦于两大技术难题:保持高超音速状态下弹体稳定性,以及缓解极端应力造成的炮管磨损。
轨道炮通过电磁场加速弹丸,产生的巨大力量会快速损耗内部组件。美国海军在耗资超5亿美元后,于2021年取消了公开承认的轨道炮项目。据《防务新闻》报道,美制原型炮发射不足30次即出现严重炮管损毁,促使美国政府将公开研发重点转向固态激光系统。而激光武器则一直面临实战表现不稳定和战备水平受限的问题。
展开剩余45%七倍音速打击能力
目前安装在"飞鸟"号上的日本轨道炮原型重约8公吨,配备6米长炮管。谢泼德媒体援引开源分析称,该系统发射的40毫米钢制弹丸重约320克(0.7磅)。早期测试中武器初速达到约2230米/秒(6.5马赫),研发人员计划将其能量从5兆焦耳提升至20兆焦耳。
与传统爆炸性弹药不同,轨道炮依靠纯动能产生破坏效果,以高超音速发射惰性弹头。这使其在某些任务中成为导弹的成本效益替代方案。概念图显示弹丸可配置用于多种任务,包括防空破片作战。轨道炮还克服了激光武器存在的视线限制与大气衰减问题,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和超视距交战潜力,这对海上作战意义重大。
日本防务规划者研究将轨道炮与远程拦截系统结合,以强化针对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及集群无人机等多层防空能力。红海冲突中使用昂贵拦截弹对抗低成本无人机的案例,凸显出导弹中心防御体系的经济性挑战。轨道炮有望实现更高载弹量和更低单发成本,这些因素可能改变依赖持续补给和消耗战的作战模式。
日本在能量武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这个长期被寄予厚望却进展迟缓的领域,如今正加速走向实战应用。
如果朋友们喜欢股票配资真平台,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发布于:北京市千层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